环球网通讯_网罗天下科技新闻,智能改变生活

致敬!“他们没有后代,我们就是他们的后代!”

来源:环球网通讯    时间:2025-04-08 11:12

“我年龄大了,你要经常来看他们。他们没有后代,我们就是他们的后代。”

“我记住了,爷爷。”

清明节将至,

3月29日,

在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

古宅村旁的山头上,

78岁的村民黄水杈

在孙子黄城坤搀扶下,

来到两座无名烈士墓前祭扫,

引发了这样的对话。

14岁开始守护烈士墓

当日,爷孙俩抱着鲜花,扛起扫帚,拎着水桶,来到烈士墓,便分工开始清扫墓碑周边区域。

黄城坤拿起抹布,把烈士墓碑擦得锃亮。黄水杈拿着扫把清扫落叶,并随手折下伸到烈士墓上的一根枝条,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。

我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烈士的故事,当时学校每年都组织我们来献花。

黄水杈说,早年烈士们的故事就在古宅村流传,那时每逢清明等节日,村民都会按照当地习俗来打扫烈士墓、祭奠英灵。同村长辈的举动,他都看在眼里。

后来,

最初守护烈士墓的几位长辈年迈

腿脚不便。

从14岁起,

他便主动接过

守护烈士墓的“接力棒”,

经常来这里除草、培土,

一守便是60余年。

在他看来,自己守护的不仅仅是无名烈士墓,更是对烈士牺牲奉献精神的崇敬和感恩。

古宅村党支部书记黄炳禄介绍,

几十年来,

除了学校和村民

经常组织前来祭扫之外,

其他时间基本上

都是黄水杈在守护烈士墓。

子孙“接棒”将继续守护

“经常有人问我,他们又不是你的亲人,你干吗要长年累月坚持?”黄水杈坦言,每当听到他人提出这样的疑问,他都会反驳说:

“没有他们的牺牲和付出,哪有我们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。哪怕拄着拐杖,只要我还走得动,我都要来守护烈士墓。”

黄水杈除了自己守护无名烈士墓,

还把这份责任交给了自己的儿孙。

“小时候跟爷爷来山上放牛,每次经过烈士墓,他都要跟我们讲一遍烈士们的故事,教导我们一定要心怀感恩。”

黄城坤说,

他从小就熟悉先烈的故事,

如今接过爷爷手中的“接力棒”,

将继续守护烈士墓。

“以后我也会把烈士的故事告诉我的儿子、孙子,让他们(将守护烈士墓的传统)一代代传承下去。”黄城坤说。

据了解,1949年9月18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原第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七团、二七八团、二七九团官兵奉命从古宅山顶顺着十八弯道下山,向寮野竹坝一路奔去,参加解放同安县城的战斗。在战斗中,两名战士英勇牺牲,烈士尸骨葬于古宅。两处墓地原本都只是简陋的土坟,2018年翔安区相关部门将古宅村分散在两处的烈士墓迁葬一址,并重新修缮了两座烈士墓。

黄水杈一家几代人接力守护烈士墓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,引起社会广泛关注,每逢清明和烈士纪念日,不少市民都自发前来祭奠英烈。

黄水杈被授予2022年第三季度“福建好人”荣誉称号。

标签:
相关阅读